郭煦
一部《蘇聯百科詞典》
在哈工大博物館的展柜里,陳列著一部《蘇聯百科詞典》。我校校友趙洵是這部詞典的主譯審。趙洵1931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在進步同學的引導下,參與抗日活動。1934年,趙洵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滿洲省委地下交通員。她為滿洲省委傳送情報、掩護同志,為抗聯籌集經費、購買藥品。后來,按照組織的指示,趙洵輾轉北平、上海、山西、晉察冀等地從事革命工作。
1946年,趙洵調到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任教,后擔任副校長,這所學校就是后來的黑龍江大學。趙洵是我國俄語教學和翻譯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等多部譯著,并為中蘇友好事業做出了貢獻。
西式座鐘和舊皮箱
一臺西式座鐘,一口斑駁的舊皮箱在哈工大博物館里靜靜地訴說著我們對校友李庭魁烈士的懷念。那是李庭魁烈士的結婚紀念鐘和他在哈工大讀書時用過的皮箱。
李庭魁烈士,黑龍江省雙城縣人,1929年考入哈工大預科?!熬乓话恕笔伦兒?,李庭魁積極參加反滿抗日活動。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李庭魁曾擔任中共哈工大地下黨支部負責人。由于叛徒的出賣,1937年4月15日,李庭魁與其他幾位同學同時被日偽當局逮捕,同年7月27日,李庭魁在哈爾濱太平橋英勇就義,年僅27歲。2011年5月,李庭魁烈士的遺骨遷入雙城市烈士陵園。
“最悲壯的新藏高原人力運輸”中使用的物品和踏勘筆記
光榮革命傳統展廳的一個獨立展柜里放著一支老式鋼筆、一只掉了不少瓷的搪瓷茶杯、幾沓發黃的手稿。這是校友劉宗唐在運送抗戰物資的踏勘途中使用過的物品和寫下的踏勘筆記。
劉宗唐,北京通縣人,畢業于哈工大橋梁工程專業。20世紀40年代初,劉宗唐作為主要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昆侖雪路的踏勘。當時,我國國際運輸線被日本侵略軍封鎖,劉宗唐與馱運隊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徒步翻越了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把盟國援助的抗戰物資運回中國。馱運前后延續了3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悲壯的新藏高原人力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