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老校友何龍先生
陶丹梅
何龍, 75歲,精神煥發,思維敏捷,健談得猶如一個年輕人。他的故事很有傳奇色彩。當年,他作為我校機電系第一位由中國人擔任的系主任,以八百壯士的樸素感情詮釋了“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他曾是“李昌校長的大紅人”,著實地為哈工大干了一番事業,“文革”挨整也無怨無悔;他也曾是我國派駐美國大使館的教育參贊,在國內外形勢嚴峻的關頭,有勇有謀地“超期服役”。
1949年,何龍從上海交大畢業,當時東北招聘團到上海招聘,20幾歲的他一腔熱血地報了名。別人不理解:“那地方冷得能凍掉鼻子,為什么到那兒去?!彼f:“我就是沖著新中國,沖著共產黨去的,冷也愿意?!闭勂鸸伯a黨和新中國,何老非常激動,有言不盡的感慨。他說:“解放前,上海人聽說共產黨要開進城來,很害怕,以為共產黨也是紅胡子??梢惶煸绯?,老百姓推門一看,發現解放軍就睡在老百姓家門口的地上,而夜里還下了雨,他們卻沒驚動一家一戶。這些兵起來時,馬上打掃街道,并對老百姓說:‘對不起,打擾了?!虾H颂袆恿?,一個小兵對他們說:‘我們是人民的軍隊,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上海人很驚訝:國民***兒都不會講,解放軍的一個小兵竟講得這么好。一夜間,上海人對共產黨信服了。當時,我一想到‘新中國’和‘共產黨’這個詞,熱血就往頭上涌,下決心一定要在新中國干出個樣兒?!?BR> 1950年,何龍在哈工大研究生班學習。這是全國最早的研究生班,為新中國培養自己的教師。1952年,他任電機系主任助理(主任是蘇聯教授),后來擔任主任。1953年,李昌到哈工大任校長。當時中央決定完全按蘇聯模式在中國辦兩所標準學校,哈工大是其中的一所工科學校。之后清華大學的一大批教師來哈工大聽蘇聯教授的課,何龍給他們當俄語翻譯?;貞涍@一段歷史,他說那是一段熱火朝天干事業的時期,是令人難忘的歲月?!澳菚r候,學校為了留住我們這些年輕人,組織上就幫我們成家。有意思的是,我和夫人認識了3個月就舉行了一個舞會,算是結婚了。當時哈工大的‘八百壯士’都懷著滿腔熱血忘我地干。李昌校長不僅有思想,而且是實干家。他要求我們每天下班后都向他匯報工作。那時候沒有節假日,我們在李昌校長的辦公室,研究和討論教學和學校的其他問題,規劃哈工大的未來,經常是第二天早晨才從他的房間走出來。當時培養學生很嚴格,俞大光是有名的‘鐵將軍’把關。我們培養教師更嚴格,講稿、試講,一定要達到標準,功夫到家?!幐駠栏?,功夫到家’的基礎就是從那時打下的。當年八百壯士對教育事業忠心耿耿,不說空話,苦干實干。50年代末期,鄧小平視察哈工大時對李昌說,學校辦得不錯,但你們要關心國防建設。于是學校立即組建了五系,俞大光是原子彈和氫彈引爆裝置負責人,我負責籌建工程物理系?!焙卫险f,那時,他們這一代人無論做什么,都不講條件,不管你是不是熟悉這個專業,只要組織需要你,你就去干,而且一定要干好,“工大鍛煉人呵,在大西北的一些將軍很多都是從哈工大出去的畢業生?!?BR> 從何老滔滔不絕的回憶中,我們得知“文革”中,他因是李昌的“大紅人”,挨斗時也是緊跟在李昌的后面。他還曾在學校燒了3個月的鍋爐,之后下鄉勞動改造。他說,就是在那種情況下,他們這一代人也不計較什么,心里想的是有朝一日回校工作,想的還是哈工大的未來。
1976年,何龍從我校調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84年又在科學院教育局任局長,1987年我國選派他到美國做教育參贊,專門負責中國留學生工作。當時58歲的何龍,又開始奔赴另一個戰場。
何龍在那里的中國留學生中,建立了黨組織。1989年國慶40周年前夕,正趕上“八九風波”,在國際大背景下,一些反華勢力比較猖獗,國慶40周年不便搞集會活動,何龍就編了一本宣傳建國40周年成就的???,送給每位留學生,以這種特殊形式慶祝國慶。何老說,在政治上爭取留學生,有很強的政策性。由于何龍的工作成就突出,本應兩年一換的參贊,卻讓何龍干了6年多。
現在何老雖已從第一線上退下來,但他作為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壯士”,對學校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的風雨人生,有棱有角,有影有聲。他說,這就是老工大人的品格。